米乐m6官网入口

米乐m6官网入口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丨抗震英雄李升堂:在老照片中“邂


党建
发布时间:2024-04-28 06:10:16    来源: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 作者:米乐M6网页版登录入口  

  “看到晚报刊发的老照片,我一眼就认出中间那个人就是我。”日前,已88岁高龄的李升堂老人联系记者,言语中掩饰不住激动。他说,5月30日唐山晚报刊发的“唐山机场”老照片中,拿着通讯设备调度飞机的人正是他。尽管已时隔近半个世纪,回想起那时那刻,李升堂的记忆依然清晰。

  时间回到47年前的那个盛夏。7月28日的太阳还未升起,那短短的23秒,就让这座城市笼罩在了巨大的震霾之中。交通、通信、雷达、气象、导航等设施均遭严重破坏,工业大市瞬间成了一座孤岛,几乎断了和外界的联系。

  时任唐山机场调度室副主任的李升堂回忆,当时幸免于难的他艰难地从废墟中爬出来,发现外面的呼救声、哭喊声已乱成一片。把两个幼小的孩子抱到院子里的树下,托付给爱人后,李升堂转身跑向1公里外的机场调度大楼。机场的损毁情况让他几近绝望——调度大楼的水泥支撑柱只剩下四根,几十米高的楼体墙壁已经坍塌。所有的电话、电台、指挥雷达系统全部毁坏,电力中断,室外塔台的天线也被折断,机场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。用李升堂的话说,就是“外面的信息进不来,里面的信息出不去”。

  “必须赶紧把唐山的情况汇报给中央!”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人,李升堂冷静而果断。他和战友在废墟上搜遍整个场站,也只找到一部勉强能用的超短波电台,和一辆能发电的通讯车。这时,李升堂大胆提出在紧急情况下越权动用一架外来的军用运输机,准备在没有上级批准的情况下强行起飞,去北京报信儿。

  然而彼时本场云高不到200米,能见度不到1.5公里,李升堂深知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飞行会有怎样的风险。“这架飞机,就是唐山人民唯一的希望啊……”思考片刻,他果断决定,“起飞!一切由我负责!”7月28日5时50分,“里-2”型飞机在轰鸣声中加速滑行,穿越云海,向着北京一路猛进。

  飞机7时40分在北京南苑机场降落,在空军司令马宁的安排下,相关人员直接进入中南海向中央领导当面汇报。中央领导当即决定,立即组织抢险队及救护队,命令人民解放速赶往灾区,空军紧急派飞机空运救灾物资……

  几个小时后,数万大军如同天兵天将般迅速向唐山集结,一场举国齐发的救援行动拉开了帷幕——李升堂的果断,使得求援信号及时传递到了中央,为救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,挽救了无数群众的生命。

  据统计,在灾后的15天中,他们共指挥3000多架次救灾飞机安全起降,数量超过了过去3年飞机起降次数的总和,最多的一天共有354架次飞机起降,每架飞机最短的起飞间隔仅为26秒。就在各种设施均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,李升堂和战友们凭借丰富的指挥经验,用耳朵听、用肉眼看,在抗震救灾中超水平发挥,准确指挥着机场里一架又一架飞机的起降,源源不断地运出伤员、运进救灾物资,创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迹。“那时的唐山机场就是‘生命的绿洲’,让无数绝望的唐山人看到了希望。”李升堂说。

  为此,为唐山场站航行调度室荣记“集体一等功”,被唐山人民写入《唐山百年记事》一书中,载入了史册。

  今年已88岁高龄的李升堂腰部不太灵便,每爬一层楼,就要休息好一阵子。但提起人民公园,老人十分兴奋,“公园里有我们指挥飞机的雕像。”

  位于凤凰新城的人民公园是在唐山机场原址修建的,也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抢运人员和物资的主要地点,公园的雕像群记录着英雄机场的故事。采访当天,记者驱车陪同老人前往人民公园参观。

  在“航行调度人员用肉眼指挥起降”的雕像前,老人静静地站了很久,若有所思。随后,他拿起手机,拍下了蓝天绿树掩映下的英雄雕像,激动地向记者复述着当年的壮举。

  老人说,自从退休后,他就笔耕不辍,演讲不停,生活过得十分充实快乐。多年来,他共写回忆录上百万字。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,他写的《空中生命线》出版发行。为满足读者需求,他自掏腰包向社会赠书600余册,价值15000多元。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,他又完成了30多万字的书稿《老兵的记忆》,引起广泛关注。

  另外,李升堂的《特殊飞行》一文被作为文史资料收录。但他始终觉得这篇文章对于当年的地震救援工作描述得不够细致,便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,完成了近20万字的回忆录手稿。记者看到,老人还在文字中加入了自己的手绘插画,以丰富表现形式,加深读者的印象。一架小小的飞机,他硬是画了好几个月,为的就是“尽最大能力还原真实场景”。

  而后经过不断精简与调整,该书被定名为《航空史上的奇迹》。签售会那天,百余本书在半个小时内就被售空,这不仅是读者给予李升堂的肯定,更代表了新唐山人对于这段英雄历史的珍视。

  在建军节双拥座谈会、唐山抗震救灾纪念活动、抗震英雄访谈报告会、庆祝建党100周年演讲等活动中,总会有李升堂的身影。他会通过一段段震撼人心的回忆,讲述当年惊心动魄的救援时刻,体现一名党员对人民群众的那份守护与初心。李升堂的故事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,也充分展现了老前辈对党和祖国深沉的热爱。

  老人说,经常会有学校、企业和机关等单位邀请他参加实践、党建、文化等宣讲活动,每年都会有十几场。因为受众群体不同,老人每次都要一丝不苟地整理演讲稿,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将故事传递给不同年龄段的观众。“虽然累,但能让这段历史被更多唐山人知晓,我也是非常开心的。”就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,老人又接到了北京发来的通知,邀请他5月26日赴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。

  谈起如今的美好生活,他说,家乡的变化可以用“翻天覆地”来形容。地震前,李升堂和爱人带着两个孩子挤在12平方米的房屋里,觉得挺满足。现在,他家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40多平方米了,翻了十几倍。“文化程度也从我们老两口的初中水平,上升到了晚辈的副教授水平,家里的小辈也都是大学生了。”老人自豪地告诉记者。

  尽管物质条件越来越好,但对于自己的处世之道,老人却用“寡欲者心宽”五个字来表达,“我之所以怡然自处,是因为我有一个平常的心态,乐于保持平淡的生活和一颗感恩的心。”(记者 刘庄子)


米乐m6官网入口
             打印